【北歐式健行】當跑步不再是唯一的方法——我在「樂杖行」裡,找到與身體協調的節奏
銀齡運動
50+分享
15
KIHB
2025年11月25日文章目錄

到了60+歲這關口,對於運動,心態總有些微妙的轉變。
年輕時跑步,追求的是速度,是那種心跳加速、汗流浹背的快感;後來年紀漸長,跑步變成了一種習慣,甚至是與自己對話的時間。然而,這兩年膝頭偶爾傳來的微恙,像是在提醒我:身體這副機器用了幾十年,是時候要學懂「保養」了。
但我又不甘心就此停步。就在這時,我參加了一個「樂杖行體驗日」。

坦白說,最初我是帶著一點懷疑的。站在西沙 GO PARK 廣闊的草地上,手裡握著那兩支健行杖,心裡不禁犯嘀咕:
「行路就係行路,插住兩支杖,真係會有分別?」
這種想法,大概很多同齡朋友都有——總覺得拿著杖,就像是宣告自己「老了」、「行唔郁了」。
直到教練帶著我們做完熱身,真正邁開步伐,我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。這不只是行路,這是一場全身的協奏曲。
不只是腳在走,是全身在動
北歐式健行(Nordic Walking)的技巧,比我想像中易上手,卻比想像中更有深意。
起步時,教練提醒我們要「身體微傾」、「手腳交叉擺動」。當我試著將杖尖點在身後,輕輕用力一撐,神奇的事情發生了——我不覺得自己在「拖」著身體走,反而感覺有一股力量將我溫柔地向前「推」。
平日跑步,有時為了維持配速,難免要「捱氣」,呼吸急促,腳步沉重。但樂杖行不同。教練不斷提醒我們:「放鬆膊頭,張開胸口。」這幾句話聽進耳裡,特別受用。作為自僱人士,平日伏案工作的時間不少,肩頸總是繃緊的。但在這十多分鐘的練習裡,隨著雙杖的擺動,我感覺胸腔被打開了,呼吸變得深沉而順暢。
那種感覺,既輕鬆,卻又實實在在地感覺到肌肉在運作。教練說這能啟動全身近九成的肌肉,消耗的卡路里比普通步行多,但對關節的衝擊卻大大減少。
這點我感受最深。平日跑步後,膝蓋總會有些許「頂住」的酸軟感;但那天拿著杖行了幾圈,有了上肢分擔重量,整個人站得更直、更穩,膝和髖關節反而覺得輕鬆自在。這就像給身體裝了「四輪驅動」,不再單靠雙腳死撐。
起步時,教練提醒我們要「身體微傾」、「手腳交叉擺動」。當我試著將杖尖點在身後,輕輕用力一撐,神奇的事情發生了——我不覺得自己在「拖」著身體走,反而感覺有一股力量將我溫柔地向前「推」。
平日跑步,有時為了維持配速,難免要「捱氣」,呼吸急促,腳步沉重。但樂杖行不同。教練不斷提醒我們:「放鬆膊頭,張開胸口。」這幾句話聽進耳裡,特別受用。作為自僱人士,平日伏案工作的時間不少,肩頸總是繃緊的。但在這十多分鐘的練習裡,隨著雙杖的擺動,我感覺胸腔被打開了,呼吸變得深沉而順暢。
那種感覺,既輕鬆,卻又實實在在地感覺到肌肉在運作。教練說這能啟動全身近九成的肌肉,消耗的卡路里比普通步行多,但對關節的衝擊卻大大減少。
這點我感受最深。平日跑步後,膝蓋總會有些許「頂住」的酸軟感;但那天拿著杖行了幾圈,有了上肢分擔重量,整個人站得更直、更穩,膝和髖關節反而覺得輕鬆自在。這就像給身體裝了「四輪驅動」,不再單靠雙腳死撐。
在節奏中,找回人與人的連結
除了身體的感覺,最讓我驚喜的,是那份久違的「從容」。
平日約朋友行山,遇到上斜位,大家都會很有默契地收聲,「留啖氣暖肚」。但在樂杖行的隊伍裡,因為步伐穩定,呼吸平均,我們竟然可以一邊行、一邊輕鬆聊天。
那天下午,夕陽餘暉灑在草地上,我們排成幾列,踏著整齊的節奏前行。身邊有位參加者說,他是為了控制血糖而來;另一位剛做完手術,想找個安全的方法恢復活動力;也有人像我一樣,單純想找個對膝蓋好一點的運動。
原來,只要一對杖、一片空地,就能將不同背景、不同需求的人連結在一起。大家在同一個節奏裡,不急不躁地前行,那種氛圍,比獨自跑步多了一份溫暖的陪伴感。
平日約朋友行山,遇到上斜位,大家都會很有默契地收聲,「留啖氣暖肚」。但在樂杖行的隊伍裡,因為步伐穩定,呼吸平均,我們竟然可以一邊行、一邊輕鬆聊天。
那天下午,夕陽餘暉灑在草地上,我們排成幾列,踏著整齊的節奏前行。身邊有位參加者說,他是為了控制血糖而來;另一位剛做完手術,想找個安全的方法恢復活動力;也有人像我一樣,單純想找個對膝蓋好一點的運動。
原來,只要一對杖、一片空地,就能將不同背景、不同需求的人連結在一起。大家在同一個節奏裡,不急不躁地前行,那種氛圍,比獨自跑步多了一份溫暖的陪伴感。

隨時隨地,說走就走
活動結束後,我一直在想,這項運動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什麼?我想,是它的「包容性」。
它不需要昂貴的器材,也不需要特定的場地。學會了基本技巧,屋企樓下的公園、海濱長廊,甚至是平時散步的街道,都可以是練習場。對於我們這些上有高堂、下有兒女,工作時間雖然彈性但瑣事纏身的人來說,這種「隨時拿起杖就走」的運動,實在是太理想了。
這次體驗,對我而言不只是學多了一種運動技巧,而是打開了一道新門。它讓我明白,運動不一定要激烈才有效,慢,有時也是一種力量。
如果你也像我一樣,想繼續動下去,但又想對自己的身體溫柔一點,不妨試試北歐式健行。或許你會像我一樣,在雙杖落地的節奏聲中,找到下半場人生的新步調。
它不需要昂貴的器材,也不需要特定的場地。學會了基本技巧,屋企樓下的公園、海濱長廊,甚至是平時散步的街道,都可以是練習場。對於我們這些上有高堂、下有兒女,工作時間雖然彈性但瑣事纏身的人來說,這種「隨時拿起杖就走」的運動,實在是太理想了。
這次體驗,對我而言不只是學多了一種運動技巧,而是打開了一道新門。它讓我明白,運動不一定要激烈才有效,慢,有時也是一種力量。
如果你也像我一樣,想繼續動下去,但又想對自己的身體溫柔一點,不妨試試北歐式健行。或許你會像我一樣,在雙杖落地的節奏聲中,找到下半場人生的新步調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