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50+友人物專訪】她曾因乳癌想退出婚姻,如今卻成無數病友依靠的光:抗癌勇士Candy的生命智慧

癌症資訊
治療與復康
113
50+友 Avatar

50AddOil

2025年10月14日

文章目錄

重點摘要

人生步入「50+」,許多人開始盤點上半生的成就,規劃下半場的藍圖。然而,對「50+友」的成員Candy Kuan來說,這個階段的意義,早已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徹底改寫。2008年,一紙乳癌三期的診斷書,將她推向了生死的懸崖。從最初「很快會死」的絕望,到憑藉愛與堅毅走過漫長的治療之路,再到康復後創立「粉紅社 The Pink Group」,將自身的苦痛轉化為照亮同路人的光。

Candy的不僅戰勝了病魔,更重建了一個更廣闊、更有意義的人生。「50+友」很榮幸能訪問Candy,傾聽她如何在驚濤駭浪中掌穩人生的舵,並最終活成一束溫柔而堅定的光,為無數在黑暗中摸索的病友帶來希望。

風暴來襲:當死亡如此靠近

時間回到2008年,對於30多歲的Candy來說,生活正值壯年,家庭美滿,事業忙碌。然而,命運卻在此時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。「乳癌三期」,這四個字如晴天霹靂,將她所有的日常與期盼擊得粉碎。她腦海中第一個念頭 ——「很快會死」。

死亡的陰影步步進逼,而另一個巨大的衝擊,則是對女性身份的剝奪感。醫生告知她,必須切除右邊乳房及手部的淋巴組織。這個消息讓她難以接受。「冇咗女士嘅生理特徵,我個人生會變成點呢?」對於一個正值盛年的女性、一個妻子、一個母親而言,這不僅是身體的痛楚,更是心理上的巨大創傷。「孩子還那麼小,未來該怎麼辦?」一連串的疑問與恐懼,像潮水般將她淹沒。

在家人陪伴下見醫生的那天,淚水無聲滑落,身邊的親人同樣為她心碎流淚。就在這片愁雲慘霧中,醫生的一句話,為她撥開了迷霧,點燃了希望的火苗。

「而家呢有好多藥物可以幫到你㗎,譬如化療、電療、荷爾蒙治療呢啲全部都幫到你。」

這句話如同一劑強心針,將她從死亡的恐懼中拉了回來。「有得醫,唔會死」,這個信念成為了她踏上漫長抗癌路的第一步,也是最堅實的一步。

愛的承諾:走過最艱難的時刻

治療之路,每一步都充滿了荊棘與考驗。真正的難關,在手術後返家的日子。每天洗澡時,當Candy面對鏡中的身體,悲傷便無法抑制地湧上心頭。

她的先生察覺了她的痛苦,儘管笨拙,卻用最真誠的方式給予安慰。他會默默地幫她準備好一切,然後在她哭泣時,輕輕地說:「無論一個乳房、兩個乳房、三個乳房,我都一樣錫你㗎。」這句樸實無華的話,在當時的Candy聽來,甚至有些「搞笑」,卻像溫暖的陽光,一點點融化她內心的冰霜。

然而,生病帶來的自卑感,依然如影隨形。一天,她對先生說出了一番讓她事後回想起來都覺得「傻」的話:「如果你搵到一個啱心水嘅人,其實我可以退出,成全你第二段婚姻。」她以為自己是丈夫的包袱,卻沒想到,丈夫的回答給了她最深刻的感動與力量。

「我地結婚嗰陣時呢,應承咗照顧你50年喎,你不如俾我兌現返張支票啦。」

原來,那句在婚禮上許下的誓言,並未隨風而逝,而是在她最脆弱、最需要愛的時候,被對方牢牢記在心裡。這份承諾,讓她深刻體會到愛與被愛的珍貴。她意識到,自己並非孤軍作戰,身邊有著最堅實的依靠。          

坦誠與接納:與孩子一同面對

如何向年幼的孩子解釋乳癌,是另一個巨大的心結。Candy選擇了最直接也最溫柔的方式——坦誠。她告訴孩子們,媽媽乳房裡長了一個「瘡」,會流血、會潰爛的「瘡」,必須透過手術切除,否則會有生命危險。她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,將複雜的病情化為簡單的事實,消除了他們心中的恐懼與猜測。

當化療讓她的頭髮掉光時,她提前預告自己將會換一個「新髮型」。回到家,她戴著假髮,在全家人的晚飯桌上,女兒好奇地說:「我想睇吓新髮型呀!」當脫下假髮,露出光頭時,孩子們的反應並不是害怕,而是說:

「哦,你頭髮咁即係男仔頭囉!」他們更伸出手,輕輕觸摸媽媽圓圓的頭。

那一刻,Candy的心被療癒了。她原以為會引起恐懼的畫面,卻在孩子純真的眼中,成為一件新奇的事。家人的愛與全然的接納,讓她明白,無論外表如何改變,她依然是他們最愛的媽媽。在治療期間,當她疲憊無力、食慾不振時,孩子們會乖巧地為她倒水,靜靜地陪伴在旁。這份來自家庭的支持,是她戰勝病魔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 

身心並治:治療、運動與情緒管理

Candy的治療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:切除右乳、切除手部的淋巴、八次化療、三十次電療、十年荷爾蒙藥物治療以及注射了九年停經針。其中,化療無疑是整個過程中最艱辛的一環。

她形容那種感覺是「肚餓但食唔落」,食物進到胃裡就感到不適。嗅覺變得異常敏感,聞到肉類的味道就想吐,甚至連看到紅菜頭等紅色食物,都會聯想到化療藥物而引發噁心。身體時常感到莫名的疼痛,「周身都痛,唔知邊度痛」,坐立難安。便秘的困擾更是讓她苦不堪言,肚子脹得像個瓜,卻無法排解。

與化療的艱辛相比,電療則相對簡單,如同「曬太陽」,每次只需三至五分鐘。主要的副作用是皮膚變黑、乾燥,需要特別注意保濕護理。

面對身體的極度不適,Candy並未選擇終日臥床。她堅信運動的重要性。每日三餐飯後,她堅持到樓下公園散步。當感到疲憊,她會請家人陪伴。她發現,散步不僅能幫助消化,更能讓心情保持開朗。

同時,她談及情緒管理的重要性。她強調,當情緒持續低落、無法自控時,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醫生的幫助是絕對必要的。「情緒問題都係一種病,都需要治療。」她坦言,自己在化療期間因失眠而服用過醫生處方的安眠藥,並在康復後透過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成功戒除。她鼓勵所有病友,正視自己的情緒需求,勇敢求助,因為心理的健康與身體的康復同等重要。

同路人同行:創立「粉紅社 The Pink Group」

康復之後,Candy沒有停下腳步。過往在長者中心做義工的經歷,以及自己在抗癌路上的所思所感,讓她萌生了一個念頭——創立一個真正能為病友提供前線支援的組織。於是,「粉紅社 The Pink Group」應運而生。

她深知,作為「同路人」,她們的陪伴有著無可替代的意義。許多病友在確診後,會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,覺得自己拖累了家人,甚至像她當年一樣,想過要「退出」婚姻。而Candy和義工們的出現,本身就是一劑最強效的「安心針」。她們精神奕奕的狀態、臉上燦爛的笑容,都在無聲地告訴病友:

「你看,我們都走過來了,你也可以。」

「粉紅社」的核心服務是陪診和醫院探訪。當病友拿到列滿幾十種副作用的化療同意書而感到恐懼時,義工們會分享經驗:「你唔係所有嘢都中哂㗎,可能只會中幾種咋。」她們用親身經歷,將冰冷的醫學術語轉化為溫暖的安慰,幫助病友卸下恐懼,建立信心。

在無數次的探訪中,有兩位病友深深烙印在Candy的心中。一位是同時患有乳癌、鼻咽癌和血癌的服務對象,但他從未抱怨命運不公,反而時刻心存感恩,認為「能活著已是最大的幸福」。這位服務對象現時成為「粉紅社」的一員,將生命力傳遞下去。

另一位是一名無父無母的年輕女孩,因天生疾病導致治療不順,Candy和義工們一直陪伴著她,最後在疫情高峰期不幸離世。女孩離世後,義工們為她買來衣服,親手為她穿上,並尊重她的遺願,聯繫並護送她成為一名「無言老師」(遺體捐贈者),讓她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。這份超越生死的關懷,正是「粉紅社」最動人的寫照。

無價的資產:善良與有心的義工團隊

營運一個義工組織,最大的困難在於協調人力。Candy坦言,由於「粉紅社」的義工本身也大多是康復者,她們的身體狀況、複診時間以及家庭事務,都可能成為突發變數,需要彈性處理服務安排。

然而,對Candy來說,營運「粉紅社」最大的滿足感,正是這群「善良」且「有心」的義工。她們不為金錢,不為名利,年復一年地付出時間與愛心,這份無私的奉獻,是金錢無法衡量的「最寶貴的資產」。Candy始終將照顧義工放在首位,因為她深知:「沒有義工,就沒有『粉紅社』。」她們首先要照顧好自己,才能更好地去服務他人。

活在當下:50+的人生新哲學

經歷了一場生與死的考驗,Candy對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。她體會到親情與健康的珍貴,也明白了「瞓醒未必有明天」的道理。因此,她的人生哲學變得簡單而純粹——活在當下,珍惜擁有。

她引用媽媽的智慧:「手指有長短,長有長嘅得着,短有短嘅磨練。」人生中的每一次風浪,無論大小,都是塑造我們、讓我們更堅強的養分。

如今的Candy,依然活力滿滿地奔走在服務的第一線。除了原有的病友支援,「粉紅社」也開始將關愛的觸角延伸至老人院,帶領行動不便的長者體驗和諧粉彩、一同製作月餅和包粽,為他們的生活注入歡樂與色彩。未來,她們還計劃開展家庭探訪服務,為有需要的病友提供更貼身的支援。

結語:一份生命的禮物與呼籲

Candy的故事,是關於如何在逆境中尋找光明。她的人生,因為這場大病而轉彎,卻也因此駛向了更遼闊的風景。最後,她想透過「50+友」平台,向每一位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說:
「欣賞自己,讚美自己,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。活在當下,開開心心就已經足夠。」

在採訪的最後,Candy還回電給我,分享了一個溫馨的細節:她的丈夫,那位曾許下50年承諾的伴侶,至今仍堅持每兩星期捐一次血。近年來,香港的捐血人數有所減少,血庫時常告急。Candy希望藉此機會,呼籲更多健康、有能力的「50+友」加入捐血救人的行列。正如她丈夫默默的堅持,每一份微小的付出,都可能成為延續他人生命的關鍵力量。

捐出一包血,或許只需片刻,但對等待用血的病人來說,卻是重獲新生的希望。這份生命的禮物,你我都能給予。

你可能會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