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別$2「咪錶」時代:從半個鐘五毫子,到一小時十六蚊的香港故事

科技應用
生活資訊
91
50+友 Avatar

50+時事達人

2025年10月2日

文章目錄

重點摘要

各位50+友,還記得那些年,在路邊泊好車,急急腳在褲袋裡掏出「大餅」(五角硬幣),鏗鏘一聲投進鐵鑄咪錶的日子嗎?看著指針慢慢倒數,彷彿也聽見了時間的腳步聲。那些畫面,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回憶。
轉眼數十年,舊式咪錶早已換成支援八達通、手機支付的智能夥伴,而那個陪伴我們31年的$2收費,亦已在2025年9月28日正式畫上句號。

三十年不變,一加就加倍

三十年不變,一加就加倍
是的,你沒聽錯。全港超過兩萬個路邊私家車咪錶,收費已由每15分鐘$2,倍增至$4,即每小時$16。這次是自1990年代初以來,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整。同時,俗稱「牛肉乾」的違例泊車罰款,也預告將在2026年1月1日起,由$320加至$400。
消息一出,坊間的聲音此起彼落。有車主朋友認為,多年未加,這次調整尚算合理,期望能加快車位流轉,不用再「遊花園」苦等泊位。但亦有不少職業司機和上班族擔心,這會直接加重日常的交通成本,甚至觸發私人停車場跟風加價。 新收費實施首日,在何文田、旺角等旺區,車位依然「一位難求」,甚至出現三車爭一位的場面,看來加價的成效仍有待觀察。

回首香港歲月:我們的咪錶故事

這次加價,也勾起了我們對往昔的回憶。香港的咪錶,最早要追溯到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。當時戰後經濟起飛,私家車漸多,違泊問題開始浮現。政府於是從外國引入這種「停車收費機」,最初集中在車水馬龍的中環,收費是每半小時五毫錢。

不知道各位老友記是否記得,當時的車主們還戲稱咪錶為「吃角子老虎機」,因為必須先「餵飽」它才能安心泊車。從最初的機械咪錶,到1988年試行的電子咪錶,再到後來支援八達通,直至今天可以用手機App遙距入錶的新一代智能咪錶,這小小的鐵柱,見證了香港科技的飛躍和時代的變遷。
而$2泊15分鐘的收費標準,則是在1990年代確立下來,此後三十多年,即使物價飛漲,它也一直維持不變。當年一個麵包可能也只是兩、三元,如今連買一個麵包也不夠的咪錶收費,確實與時代脫節了。

加價背後,是時代的催促?

政府解釋,這次加價主要有幾個原因。首先是希望透過價格調整,鼓勵「短泊快走」,讓真正有急切需要的駕駛者能更容易找到車位。其次,長期偏低的收費,變相鼓勵了部分人長時間佔用公共資源,甚至寧願冒著被抄牌的風險也不入錶,加價有助提升阻嚇力。
此外,隨著城市發展,咪錶的維護、管理和智能化升級都需要成本,調整收費也是為了讓公共資源運用得更合理。說到底,這或許是城市發展必然要面對的陣痛。當我們享受著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時,也需承擔其背後的營運開支。

生活向前,我們如何自處?

面對咪錶和「牛肉乾」雙雙加價,對我們這群已屆或臨近退休之齡的50+友來說,感受可能更為複雜。有人或許會減少駕車外出,轉乘公共交通,樂得清閒;有人則可能要更精打細算,計劃好每一次出行的路線和時間。
無論如何,這座我們生活了數十年的城市,總是在不斷變化。從昔日的手搖電話到今天的智能手機,從五毫子入咪錶到如今的$16一小時,每一次變遷,都像在我們的人生年輪上,刻下一道新的痕跡。
或許,我們可以將這次加價,看成是一個提醒。提醒我們,珍惜每一次與親朋好友駕車出遊的時光,也讓我們重新思考,在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裡,如何繼續活出瀟灑、自在的下半場。畢竟,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懂得在生活中尋找樂趣與平衡,才是我們50+友不變的生活智慧。

你可能會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