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中秋變奏曲:從天井到天台,那燒焦的燈籠你還記得嗎?
62

50AddOil
2025年10月6日文章目錄
重點摘要
各位50+友,中秋將至,空氣中彷彿已飄來陣陣月餅的甜香。但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,總覺得現在的中秋,雖然燈飾更璀璨、月餅款式更多,卻好像少了點什麼?那種屬於我們年代的、獨一無二的「中秋味」,似乎已在時光中悄悄變淡。
這個味道,或許是楊桃燈籠裡蠟燭燃燒的氣味,是屋邨天井裡鼎沸的人聲,也是一家人圍坐,分食一個雙黃蓮蓉月餅的滿足感。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坐上時光機,回到那個純樸又熱鬧的年代,看看幾十年來,我們的中秋節是如何悄悄地「變了臉」。
這個味道,或許是楊桃燈籠裡蠟燭燃燒的氣味,是屋邨天井裡鼎沸的人聲,也是一家人圍坐,分食一個雙黃蓮蓉月餅的滿足感。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坐上時光機,回到那個純樸又熱鬧的年代,看看幾十年來,我們的中秋節是如何悄悄地「變了臉」。
場景之變:天井的人情味 vs. 高樓的距離感
還記得嗎?上世紀七、八十年代,我們大多住在屋邨。中秋夜,真正的「主場」不是家裡,而是樓下那個通風的「天井」或空地。家家戶戶吃完晚飯,便會「總動員」出動。大人們搬出摺凳,沏一壺香片,一邊「晒月光」一邊閒話家常;而我們這群孩子,早就急不及待,提着心愛的玻璃紙燈籠,成群結隊地在走廊和空地間追逐嬉戲。
那時的鄰里關係,就在這一追一逐、一問一候之間建立起來。誰家的燈籠最別緻,誰家的孩子跑得最快,整條走廊都看得一清二楚。那種不分你我、整座樓一起慶祝的熱鬧與人情味,是今天住在私人屋苑高樓裡難以想像的。現在,過節大多是在自家露台,或到會所的平台花園。雖然安全規矩,但鄰居之間可能連點頭之交都算不上,少了那份屬於「街坊」的親密。
那時的鄰里關係,就在這一追一逐、一問一候之間建立起來。誰家的燈籠最別緻,誰家的孩子跑得最快,整條走廊都看得一清二楚。那種不分你我、整座樓一起慶祝的熱鬧與人情味,是今天住在私人屋苑高樓裡難以想像的。現在,過節大多是在自家露台,或到會所的平台花園。雖然安全規矩,但鄰居之間可能連點頭之交都算不上,少了那份屬於「街坊」的親密。
燈籠之變:「點蠟燭」的緊張 vs. LED的安心
說到中秋,怎能不提燈籠?當年的燈籠,是真正需要「點火」的。無論是傳統的楊桃、白兔、金魚造型,裡面都少不了一支小小的紅色蠟燭。點燃蠟燭的那一刻,看著火光將玻璃紙映照得通透,那份期待與興奮,是現在的LED燈無法比擬的。
當然,有蠟燭,就少不了一點「小意外」。最普遍的,莫過於玩得太忘形,燈籠不小心「火燭」燒穿了!看著心愛的白兔燈籠燒出一個大洞,甚至只剩下黑漆漆的鐵線骨架,那份又心痛又覺得刺激的複雜心情,是童年最難忘的「歷險」之一。而這場「意外」,通常會以父母一句中氣十足的「叫你小心啲啦!」和一頓「藤條炆豬肉」告終。
如今的孩子們提着安全的LED卡通燈籠,他們的世界裡只有「打卡」,沒有「救火」。他們或許無法理解,為何一個燒焦了的燈籠,會讓我們這些「老友記」津津樂道半天。因為他們不知道,那縷輕煙裡,藏着我們一去不返的、既頑皮又快樂的童年。
當然,有蠟燭,就少不了一點「小意外」。最普遍的,莫過於玩得太忘形,燈籠不小心「火燭」燒穿了!看著心愛的白兔燈籠燒出一個大洞,甚至只剩下黑漆漆的鐵線骨架,那份又心痛又覺得刺激的複雜心情,是童年最難忘的「歷險」之一。而這場「意外」,通常會以父母一句中氣十足的「叫你小心啲啦!」和一頓「藤條炆豬肉」告終。
如今的孩子們提着安全的LED卡通燈籠,他們的世界裡只有「打卡」,沒有「救火」。他們或許無法理解,為何一個燒焦了的燈籠,會讓我們這些「老友記」津津樂道半天。因為他們不知道,那縷輕煙裡,藏着我們一去不返的、既頑皮又快樂的童年。
月餅之變:雙黃的經典 vs. 流心的潮流
最後,來談談中秋的主角——月餅。在我們的年代,月餅的選擇很「專一」。最經典的,莫過於厚實餅皮包裹着甜膩蓮蓉或豆沙,中間再藏着兩顆油潤鹹蛋黃的「雙黃月餅」。切開月餅的那一刀,是對團圓最莊重的儀式。鹹蛋黃的油滲入蓮蓉,那種鹹甜交織的濃郁口感,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的「正宗味道」。還有那硬邦邦卻越嚼越香的伍仁月餅,更是不少長輩的最愛。
再看看今天,月餅早已進入「百花齊放」的戰國時代。冰皮、奶黃、流心、雪糕,甚至榴槤、純素、麻辣口味都應有盡有。年輕一代追求新奇、輕盈的口感,和精緻得像藝術品的包裝。他們或許會覺得傳統月餅「太甜太膩」,甚至會奇怪地問:「點解一定要有蛋黃㗎?」
這就是有趣的代溝。當我們還在回味那個分享一個大月餅的年代,他們已經習慣了每人一個迷你月餅,各自品嚐不同風味。而那些年我們視為珍寶、用來裝針線雜物的月餅鐵罐,在他們眼中,可能只是個需要回收的包裝。
再看看今天,月餅早已進入「百花齊放」的戰國時代。冰皮、奶黃、流心、雪糕,甚至榴槤、純素、麻辣口味都應有盡有。年輕一代追求新奇、輕盈的口感,和精緻得像藝術品的包裝。他們或許會覺得傳統月餅「太甜太膩」,甚至會奇怪地問:「點解一定要有蛋黃㗎?」
這就是有趣的代溝。當我們還在回味那個分享一個大月餅的年代,他們已經習慣了每人一個迷你月餅,各自品嚐不同風味。而那些年我們視為珍寶、用來裝針線雜物的月餅鐵罐,在他們眼中,可能只是個需要回收的包裝。
結語:時代在變,團圓不變
從天井到天台,從紙燈籠到LED燈,從雙黃蓮蓉到流心奶黃,中秋的「玩法」確實變了很多。這些變化,映照出香港社會的發展,也劃出了一道道有趣的世代鴻溝。
但無論形式如何改變,中秋節的核心精神——人月兩團圓,從未改變。這個中秋,不妨泡一壺好茶,切開一塊你最愛的月餅,和家中的年輕人分享一下你當年的「威水史」吧!問問他們,有沒有試過點蠟燭點到燒著燈籠?聽聽他們,為何對流心月餅情有獨鍾?
或許,在這些笑談與分享中,我們不僅能重溫美好的舊日時光,更能跨越代溝,找到連結彼此的、那份不變的溫情。
各位50+友,你最難忘的中秋回憶是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