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年壓力】從近日自殺悲劇看「家庭支柱」的重擔:香港50+男士精神健康警號
心理健康
49

50AddOil
2025年10月20日文章目錄
最近,本港接連發生了幾宗令人心頭一沉的自殺悲劇,當中不乏因抑鬱及財務問題而走上絕路的個案,震驚社會。這些冰冷的標題背後,是一個個被巨大壓力壓垮的靈魂。新聞主角的年齡或許不盡相同,但那份源於經濟壓力與家庭重擔的絕望,相信不少身處「三文治世代」的50+朋友,都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窒息感。

夜闌人靜,當全家都已安睡,你或許會獨自坐在客廳的沙發上,對着窗外閃爍的萬家燈火,輕輕嘆一口氣。這口氣,不是因為疲憊,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重擔——
那份屬於「中年家庭支柱」的重量。
踏入五十歲,人生彷彿進入一個奇特的交匯點。我們不再是職場上奮力衝刺的「後生仔」,卻也遠未到可以安然退下火線的年紀。環顧四周,上有日漸年邁、需要照顧的父母;下有仍在求學或剛投身社會、盼望我們能「助一臂之力」的子女。而我們自己,就站在這「三明治壓力」的最中間,用肩膀硬扛起整個家的現在與未來。
做「家庭支柱」,到底有幾難?這個問題,或許你從未問出口,但答案,早已寫在眉頭的皺紋與夜半的無眠裏。
向上望:照顧父母壓力與親恩難報的責任
「養兒一百歲,長憂九十九。」
這句話,我們聽父母輩說了半生,如今輪到我們對着鏡中的自己默念。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愈趨明顯,我們這一代正正首當其衝。看着兩老日漸佝僂的身影、愈來愈多的藥盒,和覆診單上密密麻麻的日期,心頭總會湧上一陣酸楚。
我們深受傳統孝道觀念影響,照顧父母是天經地義。但這份「天經地義」的背後,是時間、心力與金錢的巨大付出,這份「照顧父母壓力」實非外人能道。陪診、處理大小事務、應付突發的健康狀況,每一項都像是在我們本已緊湊的日程上,再加添一塊砝碼。我們不怕辛苦,最怕的是看到他們受苦時,自己卻因中年財務困難而力不從心。這份無力感,比任何身體的勞累都更磨人。
我們深受傳統孝道觀念影響,照顧父母是天經地義。但這份「天經地義」的背後,是時間、心力與金錢的巨大付出,這份「照顧父母壓力」實非外人能道。陪診、處理大小事務、應付突發的健康狀況,每一項都像是在我們本已緊湊的日程上,再加添一塊砝碼。我們不怕辛苦,最怕的是看到他們受苦時,自己卻因中年財務困難而力不從心。這份無力感,比任何身體的勞累都更磨人。
向下望:供書教子與供樓壓力的期盼
目光轉向子女,那份香港中年壓力又換了另一種形式。他們或許在大學的象牙塔裏,為未來奮鬥;或許剛踏入社會,拿着微薄的薪水,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城市裏掙扎求存。
作為父母,我們總想子女「行少啲冤枉路」。
看到高不可攀的樓價,我們心裏盤算着能否幫他們一把,應付「供樓壓力」;聽到他們呻工作辛苦,我們又忍不住想,能否動用自己的人脈,為他們鋪路。這份沉重的「供書教子負擔」,是愛,也是無形的枷鎖。我們將他們的未來,視為自己下半生的「成績表」,他們的成敗得失,彷彿直接牽動着我們的自我價值。
向內望:中年失業影響與健康警號
在支撐着「上」與「下」的同時,我們自身的處境亦非一帆風順。在職場,年過五十,彷彿成了一個尷尬的年齡。我們有經驗、有人脈,但同時也要面對「後浪推前浪」的現實。公司架構重組、裁員的消息,總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,懸在頭頂。「中年失業影響」不僅是失去收入,更是對自我價值的巨大打擊。
我們不敢病,不敢停,因為手停,就口停。
與此同時,身體亦開始響起各種警號。血壓、血糖、膽固醇,這些以往只在體檢報告上出現的名詞,逐漸成為日常關注重點。我們開始明白,健康,才是最昂貴的本錢。但諷刺的是,為了賺取「本錢」,我們卻往往最先透支了健康。
不能承受的重:中年男性自殺率背後的警號
這份沉默的壓力,並非只是個人感受,它已演變成一個嚴峻的社會現象。根據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及相關機構的香港自殺率數據顯示,近年中年男性(30至39歲及40至49歲)自殺率的升幅尤為顯著。這個冰冷的數字,正正反映了無數被「經濟支柱」角色壓垮的靈魂。
傳統觀念要求男性要堅強、要「頂天立地」,有苦不能輕易訴說。
當工作不穩、家庭開銷巨大、照顧責任沉重等多重壓力匯集時,他們不懂求助,也不敢示弱,導致中年男士精神健康問題被嚴重忽視。他們是家中的英雄,卻也是最孤獨的戰士。
支撐家庭前,請先學會支撐自己:尋求情緒支援
各位50+的朋友,如果你在上述的文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請記住:
你並不孤單,承認自己「頂唔順」,並不是懦弱,而是正視問題的第一步。
「支柱」也需要承托。在我們耗盡心力去支撐整個家之前,請先為自己建立一個穩固的基座:
- 打開話匣子:
找你的伴侶、知己好友,坦誠地分享你的壓力和憂慮。說出來,本身就是一種釋放。 - 尋求專業支援:
香港有提供情緒支援的服務。社工、輔導員,甚至致電精神健康熱線,都是專業的聆聽者。例如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(2389 2222),他們24小時為你守候。 - 劃出「Me Time」:
每日給自己至少15至30分鐘的獨處時間。到公園散步,聽一首舊歌。這是為心靈充電,而非自私。 - 重新定義「成功」:
五十歲後,成功不再是職位的高低。家人的健康、自己的心安,才是最值得追求的財富。學會放下過高的期望,無論是對子女,還是對自己。
「支撐家庭之前,請先學識支撐自己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