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式點心升糖排行榜2025|營養師終極指南:蝦餃、燒賣、糯米雞食得安心

50AddOil
2025年7月7日文章目錄
一盅兩件的健康智慧:為何「升糖指數 (GI)」是你的飲茶雷達?
港式飲茶(Yum Cha)是香港飲食文化的靈魂,是聯繫幾代人情感的社交場域。從熱氣蒸騰的蝦餃、燒賣,到香氣四溢的叉燒包,每一道點心都令人垂涎。然而,在享受美食的同時,現代人對健康的關注日益提升,特別是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血糖。
「升糖指數」(Glycemic Index, GI)正是解開這個謎題的鑰匙。了解點心的GI值,能幫助我們在琳瑯滿目的選擇中,吃得滿足又無負擔,尤其對血糖管理、體重控制及追求穩定能量的人士至關重要。
GI值是衡量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轉化為葡萄糖、影響血糖升高速率的指標。
🟢 低GI值(≦55): 消化吸收慢,血糖波動平緩,飽足感持久。
🟡 中GI值(56-69): 血糖上升速度適中,需適量攝取。
🚨 高GI值(≧70): 消化吸收快,血糖急升急降,易引發飢餓和脂肪囤積。
總編提示: 港式點心的GI值會因餐廳的配方(如麵粉、糖、油的用量)及烹調方式而有顯著差異。因此,本指南以「高、中、低」區間進行分類。
🟢 【低GI綠燈區】更新你的必點清單
- 蝦餃: 主要成份為蝦肉(蛋白質)和一層薄薄的澄麵皮,脂肪含量相對較低,是營養師普遍推薦的較健康選擇。
- 鮮蝦菜苗餃、素菜餃: 添加了蔬菜纖維,有助於穩定血糖,是更健康的選擇。
- 蒸鯪魚球、雞包仔: 屬於脂肪含量較低的點心,可適量食用。
- 灼菜(走油):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,能有效增加飽肚感及減緩血糖上升,是飲茶必點的健康項目。
🟡 【中GI黃燈區】適量品嚐,搭配是關鍵
- 燒賣: 雖然是蛋白質來源,但製作時常混入肥豬肉,脂肪含量偏高,被部分營養師列為「紅燈區」點心。高脂肪食物或會令血糖在餐後3至4小時持續升高。
- 鳳爪、排骨: 雖然是蒸點,但食材本身脂肪含量高,調味醬汁亦偏向高鈉高糖。
- 蘿蔔糕、芋角: 蘿蔔糕和芋角的主要成分是米粉和根莖類蔬菜,本身GI值中等。但經過「油煎」或「油炸」後,熱量和脂肪大幅增加,GI值也會隨之提升。 建議優先選擇蒸蘿蔔糕,若想吃煎炸的,務必與人分食。
- 炸春捲、鮮蝦腐皮卷: 酥脆的外皮是它們的魅力所在,但油炸會讓整體脂肪和熱量超標,使其GI值進入中高範圍。 緊記香港長輩的智慧:「一餐只點一樣炸物」,並搭配高纖維的蔬菜。
- 小籠包、魚翅餃: 這幾款點心的油脂含量相對較高,熱量不容忽視,同樣可能引致後續的血糖波動。
🚨 【高GI紅燈區】淺嚐即止,控糖者慎選
- 叉燒包、奶黃包: 鬆軟的外皮由精緻麵粉發酵而成,吸收速度極快。內餡(蜜汁叉燒、奶黃)為了美味,加入了大量糖分,是典型的高GI點心。
- 糯米雞 / 糯米卷: 堪稱「升糖大戶」。研究指出,蒸熟的糯米是升糖最迅速的食材之一,其GI值可高達106,甚至超過葡萄糖。中文大學的研究亦發現,糯米雞、糯米卷等點心的升糖指數高達80以上。建議糖尿病患者或嚴格控制血糖者盡量避免。
- 白粥 / 稀飯: 雖然看似清淡,但白米長時間烹煮後,澱粉會被分解得更容易吸收,升糖指數可高達102。
- 腸粉(齋腸、叉燒腸): 腸粉的GI值約為89,屬於高升糖食物。即使是看似健康的齋腸,也會令血糖急升。
- 蛋撻、蓮蓉酥、馬拉糕: 這類甜點是「精緻澱粉 + 高糖 + 高油」的組合。酥皮通常使用大量牛油或豬油,內餡含糖量極高,GI值無疑是最高的級別。 建議將其視為餐後儀式感甜品,多人分享一件,淺嚐即止。
營養師的5大聰明點餐心法
掌握GI值後,再學會以下技巧,便能讓你的飲茶體驗健康升級。
心法一:鎖定「蒸」點,避開「炸」物
優先選擇蒸籠點心,它們最能保留食物原味,且用油最少。
心法二:改變進食順序:「先菜後肉再澱粉」
先吃一碟灼菜(要求「走油」),增加纖維量和飽肚感,有助穩定餐後血糖。接著吃蝦餃、蒸魚球等蛋白質點心,最後才淺嚐包點或腸粉。
心法三:醬汁另上,輕輕蘸
要求豉油、甜醬等醬汁分開上碟,以輕蘸方式取代直接淋上,能大幅減少鈉和糖的攝取。
心法四:分享是美德,更是健康
飲茶的精髓在於分享。與更多朋友共享,不僅能品嚐多樣菜式,更能分散高熱量、高GI點心的攝取量,降低整體健康負擔。
心法五:善用茶的魔法:解膩更促代謝
別小看桌上的普洱、烏龍或香片。茶葉中的茶多酚和兒茶素不僅能幫助消滯解膩,更有研究指出能輔助調節血糖和促進新陳代謝。 以好茶佐餐,是飲茶文化中最健康的環節。
(本文資料更新於2025年6月,內容參考香港衛生署、食物安全中心及營養學界相關建議。所有資訊僅供參考,具體飲食方案,特別是糖尿病患者,請務必諮詢註冊營養師或家庭醫生的專業意見。)